用心传递关爱,用爱守护希望

发布者:古力美娜·柯尔克孜拜发布时间:2012-08-30浏览次数:111


用心传递关爱,用爱守护希望
   
 —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SOS儿童村阳光义教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雷锋,这个普通的名字已成为越来越鲜明的时代符号;雷锋精神,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强烈的共鸣。一直以来,雷锋精神如闪耀着夺目光芒的灯塔,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时代造就了雷锋精神,是雷锋精神引领了一个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的历史条件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源于时代,但它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越了时代,并被历史定格为代表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的一面旗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采取措施,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这是党中央科学分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新形势、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这样一支队伍,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隆隆寒冬,他们始终义无反顾的往返在农大至SOS儿童村的路上;有这样一种人,不论生疏与否,总是全神贯注的向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倾注着自己的爱;有这样一种精神——奉献,十一年来一直被坚持不懈的传承着;有这样一种行为,不惊天也不动地,但它始终践行着一种责任与义务,所有的这些,都从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SOS儿童村阳光义教青年志愿者身上和他们的行动上真真切切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成长路上共相伴

    中国乌鲁木齐SOS儿童村于2001年5月29日正式开始接收、救助孤儿。它是中国政府和国际SOS 儿童村组织合作在中国大陆建立的第八所SOS儿童村,也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的SOS儿童村。其基本职能是收养和抚育这一地区丧失父母但亲友无力抚养的14岁以下的健全孤儿。目前,儿童村有14户家庭,1所幼儿园,收养了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宁夏、青海、甘肃五省区8个民族的百余名孤儿。这里除了配有工作人员外,每个家庭还有一个“妈妈”。


    2001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成立了以在校英语专业学生为主体的“SOS儿童村阳光义教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这支队伍成立伴随着“SOS儿童村”与“外语学院”的发展逐步成长,年复一年,风雨兼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儿童村践行了九年的献爱心志愿者活动,并将雷锋的奉献精神扎根于这片他们热爱的天地。
坚持、付出、收获
    开学了,外国语学院的“SOS儿童村阳光义教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又开始了赴儿童村开展义务家教活动。这支队伍自开始进驻儿童村开展义教,就与儿童村建立了良好的帮扶关系,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那里,志愿者们更是把雷锋精神实实在在地发扬光大。
   这支服务队以支教为目的,把社会实践和服务基层结合起来,自成立以来至今已十一年了,期间学生志愿者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这支服务队却一直保持了下来,从未间断。
    服务队成立以来先后已有475位志愿者参加。志愿者们都是通过笔试、面试选拔产生的,每位志愿者都与固定的家庭联系,开展“一助一”、“多助一”支教活动,并形成制度,进一步向深层次扩展。
    从周一到周四的下午,每天都会有4至5名志愿者前往儿童村开展一对一义教活动,志愿者们在那里主要帮助孩子们辅导各门功课,协助儿童村的妈妈们培养孩子们自理、自律的良好习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每年除了上课期间每天给予SOS儿童村的孩子们学习上的定期辅导、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关爱,还通过一些集体活动引导他们阳光生活、感恩社会,让孩子们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健康的成长,也让他们在被爱的过程中理解爱、懂得爱、付出爱,于志愿者和孩子们而言,他们早就亲如一家人了。
    看似每天平凡的两个小时,可同学们却早已将雷锋精神洒满了SOS儿童村的每个角落,并在真诚的付出中收获了爱与责任,也让我们看到了“雷锋不是三月里来,四月里走,而是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是在我们身边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的。
    此外,外国语学院分团委还利用暑假的时间,选拔优秀的青年志愿者深入SOS儿童村有计划、持之以恒地开展“一助一”SOS儿童村结对服务,风雨无阻地关心慰问SOS儿童村儿童,为其解决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把服务落到实处,送到儿童的心坎上。通过这样的服务活动搭建起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开辟了大学生了解社会、深入基层的渠道,并建立了我院的长期志愿者服务基地。志愿者们在开展活动的同时锻炼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培养了他们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同时,在付出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来自儿童村孩子们和妈妈的爱与尊敬,他们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帮扶关系,虽然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可是他们却收获了一份亲情,他们将这份珍贵的感情珍藏心底,用心守候。
     2009暑假,志愿者们不顾7.5事件的特殊时期,仍旧义无反顾的赴儿童村开展志愿者活动。英语084班的李靖同学住所离儿童村较远,但是作为负责人,他严格要求自己,从来没有出现过旷到、迟到、请假的现象,并和队友们一起将民族团结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小朋友们不但理解了7.5事件的真相,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各族孩子们之间的感情。
     张翠伟,一个腼腆、认真的河北女孩,来自英语052班,大一到大三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留给了儿童村的孩子们,学习优秀的她不仅仅教会了孩子们怎样去学习,也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去相处。身处异乡的她,深知出门在外不但要学会照顾自己,还要学会帮助别人,正是她的言行感染了孩子们,五个大小不一、来自不同地方、背景遭遇不同的孩子懂得了孔融让梨的道理、知道了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
     马瑞,来自河南,外国语学院学生会主席,一进校便加入了这支队伍,被孩子们亲切的称为“瑞瑞姐”,也正是这一个亲切的称呼,再一次拉近了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她用自己做家教的勤工俭学挣来的钱给孩子们购买相关的学习书籍,孩子们也会悄悄的往她的包里塞一些零食、水果。大学的最后一个假期她毅然放弃了回家的机会,留在了儿童村,她说:她想把最后一个假期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因为这是她大学生活不可或缺和最值得留恋的一部分。在她即将离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孩子们和妈妈给了她一个小小的惊喜:一个个形状不一的饺子,几双沾满面粉的小手,让她感觉到了浓浓的爱意,孩子们不舍的眼神、妈妈朴实无华却充满谢意的言语,在那一刻都在尽情的诠释着付出、爱与理解。
    任晏,2010年至今SOS儿童村阳光义教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为了能更好的履行好志愿者的责任和义务,他定期走访每个家庭,与妈妈和村长沟通,有一位妈妈说了这样的话:每次看着大学生志愿者来这里,我们心里暖暖的,他们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也让孩子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并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能够长达九年坚持在这里学雷锋,这本身就值得学习和敬佩!
建党91周年之际,志愿者们带孩子们开展了唱红歌比赛、趣味运动会、英语知识竞赛,在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阳光心态。
    长达十一年的志愿者服务,志愿者们没有要求索取什么,只是一心一意的在专心做好这件事,在他们心里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责任了。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一句谢谢、一个微笑,对他们而言已是最好的褒奖。在这片天地里他们实现并见证了自己的一种人生价值:有爱就有希望,付出就有回报。也相信将有更多的志愿者会接过接力棒,将这种奉献的精神传递下去,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这种精神!
    每一届志愿者服务中都会发生很多感人的故事,因为雷锋对他们而言是永远的榜样,雷锋精神是不朽的丰碑。他们坦言:我们生活在没有雷锋的年代,可是我们有雷锋精神,我们要用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感染身边的每个人,要让那首“爱的奉献”传到每个需要的角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